top of page

生成式AI 在口譯訓練中的應用

ree

生成式AI 被定位為口譯教學中的「第五類」技術:在傳統四類(口譯工作流程工具/CAI、遠距口譯、機器口譯等)之外,生成式AI應被獨立視為一條主線,系統地納入課綱,特別用於自我導向學習協作式學習


Amy Colman(2025) 在新的文章〈GenAI for Self-Directed Individual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he Training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for the European Union Institutions〉中提到關於生成式AI在口譯訓練中的一些前瞻應用,以下是這篇文章的一些重點摘錄。 具體設計


  • 任務準備(Assignment Preparation)

    • 學習目標:高效率摘要長文、擷取術語、製作詞彙表(如指令、規章、立場文件)。

    • 方式:優先採小組協作;比較不同 GenAI(ChatGPT/Gemini/Copilot/Claude)在上傳處理、詞表品質、輸出格式;透過Prompt 工程與小組回饋提升品質。

    • 評量:對提示詞與產出進行批判性分析。

  • 撰寫演講稿(Speech Writing)

    • 學習目標:依 EU 場景撰寫可供訓練的演講稿。

    • 注意:避免「把思考外包」給模型;強調對議題的主動理解與事後實質編修。

  • 模擬辯論(Mock Debates)

    • 學習目標:小組從議題選題→角色配置→語言制度→發言要點→EU 行話詞表全流程生成與演練,強化長時段、多語情境之耐力與臨場性。

    • 評量:以情境適切性、角色公平、論證事實性、詞表完整度與 Prompt 工程為準。

  • 回饋紀錄分析(Feedback Logs)

    • 學習目標:以 GenAI 對自評/同儕/教師回饋表做彙整、視覺化,追蹤對齊 EU 評分細目之進步軌跡。

    • 資料治理:先行假名化/匿名化再處理。

    • 評量:反思式短文


對 EU 口譯培訓的前瞻建議

  1. 「AI-ready 課綱」雙主軸

    • A 軸:資料處理能效(長文摘要、法規解析、關鍵術語挖掘、詞表格式化)。

    • B 軸:高階認知鍛鍊(批判性思考、事實查核、論證與結構化口譯策略),明確區分工具加速人類判斷的邊界。

  2. 以 EU 評分標準做「對齊」與回饋自動化:將EU 口譯評分細目內嵌於回饋表,週期性以 生成式AI 產生趨勢圖,並要求學生交付反思報告(而非僅提交模型輸出的結果)。

  3. 低資源語言路線圖:對馬耳他語等低資源語言,建立「校內基準詞庫+人審修訂流程」;對生成錯拼與幻覺詞彙設「必檢清單」,以人機協作降低整體風險。

  4. 安全與合乎規範的沙盒

    • 所有上傳材料先匿名化

    • 明定不可輸入的機密資料清單;

    • 以校內封閉環境或合規 API 執行機敏任務;

    • 設立「提示詞與輸出留痕」規範,便於稽核與教學。

  5. 情境真實度提升:結合 DG SCIC/DG LINC 虛擬課、模擬會議與實務平台(Zoom/Webex/Interactio 等),將生成式AI 任務嵌入 EU 正式會議的時程、文件類型與工作節奏。

  6. 評量改革:在筆試/口試前置加入「Prompt 工程+資料處理+來源透明度」的可評量產物;把「創造力與批判思維」視為生成式AI 時代無法外包的核心能力。

小結

對 EU 口譯培訓而言,生成式AI 最快能創生的淨效益在於「資料準備與知識組織」;而要把它安全且有效地推向「情境演練與評量」,關鍵在於AI素養、資料治理與對 EU 標準的精準對齊。 出處 Colman, A. (2025). GenAI for self-directed individual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he training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for the European Union institutions, L10N Journal 4(1), 21–44


 
 
 

Comments

Rated 0 out of 5 stars.
No ratings yet

Add a rating

 Copyright © OURS Localization Group

Taiwan I Japan l Korea I

  • Grey Twitter Icon
  • Grey Facebook Icon
  • Grey Google+ Icon
bottom of page